昨天美国交通部发布了V2V(Vehicle-to-vehicle)"法规公示NPRM",Notice of Proposed Rulemaking,公示期90天,要点是:美国所有轻型车辆(Light Duty Vehicles)必须装备车车通讯。
美国交通部2014年2月发布关于V2V技术的声明,称“研究表明V2V技术能避免绝大部分碰撞事故”,当年8月宣布启动立法。当时宣布立法工作计划就是2016年“公示”,在2016年结束前夕看到了“公示“,美国政府的计划执行力很强啊。然而,我国政府虽然也有不少推进措施(如,签约建测试示范区、确定测试频点等),但在大规模推广应用上至今还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支持与推进,这样下去很有可能错过这一次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何谓车路协同技术的弯道超车?】
V2X技术(或称之为车路协同)的市场推广大体有两种选择:
1)立法强制安装,即美国模式。先从V2V入手,立法完成后强制装车,当装车率达到一定量级之后,系统整体开始发挥作用。该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一旦能够有效执行,效果也将是十分显著的。
2)首先从V2I的应用做起,即由政府主导在有需求的特殊道路环境先建路侧系统。这里所指的路侧系统不仅仅是一个通信节点,它能给过往车辆提供安全和驾驶的强大服务。在路侧系统的支持下,只要安装了车路协同(V2X)设备的车辆,在通过这些路侧系统时就能获得多种服务,提升安全性和驾驶平顺性;在路侧系统建设的同时,政府也可以在部分对安全要求特别高的营运车辆(如:两客一危)强制安装车载装置。通过路侧系统提供的服务,可以带动车厂和普通乘用车车主自发安装车载设备,逐步提高装车率。事实上,车辆只要安装车路协同(V2X)的车载装置就可以获得安全等收益,不需要“等”装车率。
面对中国的国情,后者显然更为合适。所谓“弯道超车”。
【路侧系统是什么?】
狭义地说,路侧系统就是安装在道路一侧的具有V2X通信能力,且能够提供一系列安全预警、自动驾驶和交通管理的软硬件基础设施(I,Infrastructure);广义地说,是基于V2X技术和理念的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路侧系统具备V2X通信能力,使得它能够支撑V2I的数据交互。但其更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与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对接和交互:向上交通管理提供数据和服务,向下对接本地的信号控制机、视频、雷达、RFID等检测设施,给过往车辆提供用于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信号灯状态和周边运动目标的实时位置和速度。事实上,路测系统能够实现整个智能道路(交通设施)的网联化。
在这种情况下,路侧系统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信号灯实时状态的发布,V2X车辆能够轻易获得前方灯色状态,这一点恐怕是任何基于视觉的自动车都不敢保证的;局部道路信息发布,使V2X车辆充分了解所在路段的限速、交通标志标牌、车道标线等,同样这是单车智能难以覆盖的部分。
而V2I相比V2V,又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
同样举几个例子。在纯粹的V2V场景下,安全避撞的必要条件是双方都是V2V车辆,这就要求了V2V的装车率达到一定高度,才能使效果显著。而在有路侧系统存在时,路侧系统能够从路侧各种检测器探测那些普通的车辆、行人、非机动车目标(不管带不带V2X),这些探测信息均可以提供给V2X车辆,支持其安全驾驶。这样,就使得安全应用对V2X装车率的要求大大降低。是V2X车辆,就是比普通车辆能够得到更大的好处,不取决于别人如何。
可能有人会问,路侧系统是死的,只能布在固定的地方,无法向V2V那样支持所有的路段。然而,从交通的角度来说,安全风险、交通拥堵等问题事实上主要是分布在一些特定的地点,如交叉口、弯道、盲区、瓶颈等。那么,路侧系统就应该优先布设在这些地方,解决重点问题,最后才是全覆盖问题。从自动驾驶的角度来说,对于那些简单的路段场景,依靠自车的传感以及导航,也已然足够,无须V2X的辅助。
【为何选择2来弯道超车?】
充分了解了路侧系统的意义,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对我国来说,选择2更为优越。
对于用户。用户处于产业的最末端,本身也后知后觉,本文先暂不详谈。
对于车企。车企对于V2X恐怕是最敏感的一个群体,也是最仔细的一个群体。那么,V2X为车企带来了什么呢?粗略地来讲:数百甚至上千美元的成本增加(取决于产业成熟程度),以及车辆本身价值的提升(安全性、舒适性等)。但是,对车企而言,增加V2X的时间点却很难把握。美国依靠立法,将这个时间点强行确定了,虽然略显粗暴,但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而中国呢?恐怕更多看还得看市场。
对于政府。事实上,选择2不仅仅是V2X产业化的一个途径,不单影响汽车产业,它影响的是整个交通系统。正如上文所说,部署V2X路侧系统,更多的是对智能交通系统的一次升级,打造网联化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改善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提示交通效率,赋予管理者们更便捷、更有效的交通和车辆管理手段。V2X产业在车企和用户层面的推进,届时也会成为大环境下的一种应势而起。
国家早在2010年前后,就陆续设立了不少V2X相关的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项目,好不容易才形成该领域如今火热的状态。在国外又一次大跨步向前的时候,如果我们依旧止步不前,未免可惜。